保护和开发利用活着的遗产,这是世界上所有人都关注的话题,也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因此丽江古城的遗产保护工作也无法完美无缺。
在我们采访丽江之前,我们曾在互联网上看到了一些对丽江遗产保护的批评,甚至有人称丽江古城是遗产保护的反面教材。真的是这样吗?
当我们步入丽江,近距离观察古城的遗产保护管理工作后,我们对丽江古城这个活生生的遗产保护有了更全面的认知。
在采访丽江时,我们时刻感受到丽江人们对于保护遗产的重视,以及全体民众参与的积极性和自豪感。我们也感受到了虽然财政并不富裕,但丽江在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遗产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丽江博物院的李锡告诉我们,申遗成功后,丽江人民除了高兴之外,也意识到作为遗产保护的名录国家,他们面临着一种责任,一种全面保护和管理的责任。赛迪网消息,丽江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历史文化而致力于保护世界遗产,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护现实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为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做出了巨大努力。
根据保护第一、抢救第一的原则,丽江全力以赴地对遗产进行了全方位的保护。1996年,丽江遭受了一次7级大地震的严重破坏,309人遇难,1.6万人受伤,数十万人无家可归!然而,丽江将这次灾难看作是转机,迅速对古城进行了原貌恢复、修旧如旧的重建工作。正因为古城的精髓依然存在,文化依然传承,丽江古城于第二年成功申遗。 据了解,自地震发生后到2004年,丽江市为古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总计投入超过3亿元进行恢复、修缮和保护。同时,对古城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建设和改造,拆除了30多万平方米的不协调建筑。古城的排污管网、玉河广场得以建设,明代“宫室之丽、拟于王者”的木府得到了恢复重建。此外,还实施了电力、电信、电视线路的“三线入地”工程,使夜景亮化、绿化和民居院落修复等工程完美实施。《丽江古城:从废墟中站起来的奇迹》
1999年,丽江迎来了第一届国际东巴文化艺术节,并迎接了江泽民同志的视察,这标志着丽江人用短短三年时间从废墟中崛起。近年来,丽江持续加大对古城保护管理的投入,每年的资金都超过10亿元。仅以2006年为例,古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累计投资就达到了2.6亿元。
为了更好地保护古城,丽江市成立了丽江古城管理委员会、丽江古城管理局和丽江古城旅游公司。此外,他们还委托上海同济规划院修编了《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规划》,从而为古城的保护管理提供了有章可循的机构。
根据这一规划,丽江古城被划分为三个保护区,总面积达到90公顷。其中规定,保护区范围内的城市空间、建筑等历史环境要素严禁拆除,应当以原貌修缮,修旧如旧。领略丽江民居的魅力,保护和修复工作亦是不可或缺。为此,当地政府精心编制了《丽江民居修复指导手册》,详细规定了建筑材料和风格等方面的要求。此外,市城建部门还编辑了《古城保护详规》,对每一座受保护的民居、每一树、每一块石头都有详尽的保护规划和设计图。
丽江在平衡古城和新区发展的问题上具有前瞻性的视野。实际上,早在1951年,他们就提出了突破古城限制,积极开展新区开发的思路。今天,新区的建筑延续了古城的风格,整个城市充满了纳西民族的浓郁气息。
解决遗产保护所面临的资金问题至关重要。经过多方探索与实践,丽江开辟了一条可靠的资金渠道,即凭借丰富的遗产资源发展旅游业,从而反哺遗产保护工作。其中,古城门票收入成为了一项重要的资金来源。此外,通过征收古城维护费、争取银行信贷支持、加强与相关遗产基金会的合作以及增加古城管理局自身的收入渠道等多管齐下的方式,成功筹集了资金用于遗产保护。据丽江古城管理局透露,2006年,古城维护费的征收总额达到了1.064亿元,为古城的保护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在“十一五”期间,古城将陆续实施一系列保护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将达到6亿元。
数以巨资投入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中,让丽江这个世界文化遗产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进而带动了游客人数的持续增长,仅去年一年就达到了460多万人次。丽江,由此进入了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相辅相成的良性互动模式。
我越来越注重文化内涵,力促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采访东巴文化传习院时,记者见到了一位正在抄写经文的老人。经过询问,原来这位老人名叫杨树开,已年过六十,是来自香格里拉中甸的一位懂得东巴文化的老艺人。他曾是牧民,但由于有关当局的文化回落古城行动,古城请他回来了。每个月,杨老先生还可以获得600元的补助。在这家传习院,游客不仅可以购买东巴经文等旅游商品,还可以观看到东巴纸的造纸技艺,这里成为了古城展示东巴文化的一个窗口。【自媒体】探秘丽江古城:多元民族之韵,文化回落的魅力!
丽江的独特魅力源于浓郁的少数民族特色和文化的柔软和宽容。丽江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这一点,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救援,使许多即将失传的纳西族传统文化在旅游业的推动下重获新生。举办文化回落古城行动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古城的文化内涵,通过旅游推动,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许多老艺人在古城创办了自己的门店,他们带着徒弟们传授东巴文等传统文化。在专门的资金支持下,丽江本土文化人士受到鼓励,在古城内从事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展示等活动。“和志刚书斋”、“三希堂东巴纸书”等独具特色的文化门店成为古城内一个亮丽的景观。
记者在丽江的采访中恰好赶上了著名历史学家、民族学家方国瑜故居博物院的落成。据悉,修复名人故居、建立名人故居博物馆也是文化回落古城行动的一部分。该市目前正在加紧修建著名画家周霖等人的故居博物院。
古城管理局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店铺统一颁发授权牌保护。去丽江旅行,你能看见一些非常特别的景点和体验,比如参观特色民居院落,了解纳西人的生活方式和工艺技艺。你可以看到他们如何制作首饰、纺织品,还可以了解纳西婚俗等民间传统。
旅游业的兴起,也促使丽江对纳西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付出了更多的努力。例如,丽江有一些重视东巴文化传承的民间组织,像是东巴舞蹈艺术团等等。在玉水寨,有一家名为丽江神龙三叠水生态有限公司的公司,他们建立了东巴民族博物馆和东巴文化传承中心,向游客们展示了东巴传统的造纸、酿酒、祭祀等等,甚至还提供了免费的食宿和培训机会,致力于传承东巴文化。这样一些分散的文化资源通过集中展示,不仅提高了景区的品质,还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参观。现在,这个景区已经成为四A级景点,每天接待的游客数量也增加了,每天有大约3000至5000人。此外,还有一个东巴谷旅游公司,他们从丽江的六个少数民族中选取一户人家,整体搬迁到景点,展示了这些少数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和生活方式,备受游客们的欢迎。自媒体文章:
经历了申遗的曲折历程,丽江人民曾一度沉默无声,迷茫无助。然而,他们凭借着责任感和勇气,通过大量实践,为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开发寻找到了一条成功之路。其中,束河古镇在保护遗址的前提下,并兼顾了民众利益的合理开发方式被誉为“中国经验”。2004年,首届“中国?丽江世界遗产论坛”召开,专家学者和联合国亚太遗产保护组织对丽江在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和旅游业良性互动方面的模式予以充分肯定,并提出了有益意见和建议以巩固和发展这一成功的模式。
据悉,本届论坛总结了“丽江模式”的四个原则和基本经验。
首先,坚决坚持保护至上的原则,妥善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丽江模式的关键在于建立了一个统一且有权威的保护机构,制定了完善的法规体系,成功地解决了保护和利用的协调问题。通过合理开发遗产资源来发展旅游业,丽江模式为各项保护项目的实施提供了稳定而充足的资金来源渠道。遗产保护和旅游业的关系是一个需要处理的难题。丽江的例子证明了旅游业可为遗产保护提供资金支持,并且遗产保护的有效实施也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我们应当以人为本,切实加强遗产地居民和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增强他们对遗产保护的责任感。联合国官员对丽江创办旅游文化学院的做法给予了肯定。
遵循大家都是赢家的原则,保护和利用世界遗产应当使所有相关方受益,无论是土著居民、经营者还是管理者,都应该在保护和开发过程中获得实际利益,共同分担风险。束河古镇在保护和开发中创建了一个成功的“中国模式”作为典范。
然而,古城保护面临着商潮的侵袭,难题还远未解决。旅游业确实是一把双刃剑,它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和现实利益,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负面问题。丽江模式虽然获得了肯定,但并非没有瑕疵。 随着旅游火热,大批游客蜂拥而至,让越来越多的外来商家看到了丽江蕴藏的商机,他们纷纷跟随游客的脚步来到丽江。众多外地商人纷纷租借丽江古城居民的店铺和院落,贩售畅销商品,而丽江本土手工艺品的生产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使得丽江古城一度呈现出过于商业化的景象。
丽江博物院的负责人李锡认为,像丽江这样一个“活着的遗产”,不同于故宫和兵马俑,其保护和开发是全球关注的同时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
他表示,对于商业化问题,首先需要考虑这座城市的地位和功能。丽江古城因商业而成为城市,商业是其本来的功能所在。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古城遍布着各种商铺,事实上,直到现在古城仍未恢复到先前的繁荣,只是现在的商业过于集中在几条繁忙的街道上,给人们留下了过于商业化的印象。丽江古城的变迁历程令人感慨万分。古城曾是满足居民生活和茶马古道马帮运输需求的地方,但如今成为了一个旅游胜地,提供满足游客需求的旅游产品。这种变化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也给人留下了不尽如人意的印象。
造成这种印象的原因之一是当地居民并不擅长经营各种商品,因此他们将店铺租给善于经营的外地商人。虽然说如果每个店铺都由当地居民经营将是最好的,但商业化的城市不能对任何人关起门来。因此,我们不能用“过分商业化”这样笼统的概念来表述,只能说古城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需要不断改进和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法。毕竟,对于活着的遗产的保护,并没有绝对的标准,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古城居住着25,000人的生计问题。我们只能强调古城的精神没有改变,文化没有变化,传统能够持续发展下去。
对于现代商业气息过于浓厚的问题,丽江相关部门并没有袖手旁观,而是采取了积极措施来予以纠正,致力于突出和弘扬古城的民族文化特色。
除了实施“文化回落古城”行动之外,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委员会还着力规范商业行为,淡化现代商业气息。丽江的古城为了保护其独特的魅力和文化,采取了准入制度,将古城保护管理委员办公室核发的《准营证》作为进入古城从事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同时,他们也规定了特定经营项目的类型和数量,将现代特征较浓和缺乏特色的店铺如音像店、现代服装店、美容美发、卡拉OK厅、网吧等迁出古城,还对店铺的装潢和招牌进行了规范。此外,他们还鼓励经商者经营具有一定地方民族特色的商品,并为外来经商人员提供培训,以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文化。
然而,商业化的浪潮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导致古城的居民将房子和店铺租给经营者后,有很多人离开了古城,搬进了新城区。这对于“活着的古城”这一丽江最大的特点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影响。
丽江东巴宫的相关人士认为,保护遗产不仅仅是保护建筑物,还要保护一种原生态的文化氛围和商业生态。人是文化的传承者,一个真正活着的古城,应该有尽可能多的当地居民在古城中生活和从事生产。丽江古城管理局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这个问题。例如,他们为古城居民提供了一系列的惠民措施。从2004年开始,每年都会安排近200万元的经费,为每个古城居民提供每月10元的生活补助。他们还成立了南北两个便民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免费的日常用品运输服务。服务人员都是从古城内的下岗人员中选拔出来的。此外,他们还与美国一家基金会合作,为经济困难的居民提供5000至20000元不等的补助,用于修缮房屋。所有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为了留住更多的古城居民,让他们能够展示生活中的文化。
任何地方的遗产保护工作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丽江给人最深的感受是他们对遗产保护的高度重视以及巨大的资金投入。这为他们带来了一个响当当的遗产品牌和旅游品牌,也让这座城市充满了活力。其次,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让各方都受益。因此,这座城市的遗产保护有了更坚实的基础。丽江已成为全球游客心灵的归宿,重视遗产文化成为他们的精神家园。丽江人将文化提升至立市的高度,作为第一发展战略,表现出他们的胆识和气魄。
丽江的不足可以归结于商业化潮流的冲击以及旅游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不足为奇,今后我们也会面临类似的问题,需要想出办法来克服。
开平碉楼与村落很可能会成功申遗,一旦实现,树立品牌将是大家都期望的。小规模的发展只是无法形成气候。要想实现大规模的发展,需要巨大的投资。对遗产的合理开发利用将考验我们的智慧。文化同样是我们的优势,岭南文化、侨乡文化、中西合璧等都可成为我们借鉴的对象。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打造提升,让柔软的文化散发出力量和吸引力,同样也需要我们的智慧来面对这个考验。 |